水泥產業加速進入能源效率時代
——訪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裁李葉青
這是中國水泥工業僅有的一家跨百年品牌老字號,這也是一家充滿著創新活力的企業。
1907年誕生,114年崢嶸歲月,近20年創新發展,讓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從一家地方性水泥工廠一步步成為在國內外擁有250余家分子公司的全球化環保建材集團。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人民大會堂到三峽大壩,從青藏鐵路到武漢長江大橋,華新產品的身影遍布全國各地。
這是一家海外投資回報領域獨占鰲頭的水泥企業。
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共技術設施薄弱、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中國產品和技術的實際需求,華新投入大量資金和技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帶動了中國大型裝備出口、設備成套、工程總包、產品和勞務輸出等相關業務的海外拓展。
如今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水泥工業的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節點,華新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中國水泥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在何處?行業企業將如何自處?小規模生產線能否破局突圍?帶著諸多問題,《中國建材報》記者近日專訪了華新“掌門人”李葉青,聽聽他對水泥工業發展方向的真知灼見。
系統效率成為核心發展方向
在李葉青看來,如今的水泥工業發展方向出現了重要轉變。
1980年到2014年是中國水泥工業的高速增長階段,全國水泥消費量從7000萬噸左右變成了接近24億噸。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和服務作用。而2014年以來,中國水泥工業開始進入到平臺期,水泥需求量雖有波動,但消費量整體趨勢是在逐漸下降。
“目前國內水泥生產線追求規模經濟的慣性還難以改變,這并不是好的兆頭。”李葉青說,以德國為例,德國水泥生產線的平均生產能力只有2600噸,其中最大生產線是6500噸,但其單位熟料的傳統化石能源消耗不到50公斤。“德國水泥工業的能耗和碳排放指標是我國目前發展的方向,但德國生產線并不是以大為代表。”
“在這種情況下,水泥工業不能再以過去的上大關小、規模經濟來作為核心發展方向。”李葉青表示,水泥工業將更關注系統效率,關注能源效率、碳排放效率、產品最佳服務效率等發展方向。
更為重要的是,“雙碳”目標的提出讓碳減排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焦點問題。今年以來,國內“雙碳”呼聲日益高漲。隨著10月《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兩個重磅文件的相繼出臺,各行業推進“雙碳”工作的序幕先后拉開。
作為國民經濟重要的原材料及制品行業,同時也是“碳排放大戶”,水泥工業是重點關注對象。“雖然現在剛剛起步,但我認為它是未來4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戰略。”李葉青表示,這也變成了水泥工業必須要關注的事情,而且是必須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今年8月28日,華新發布了《低碳發展白皮書》,這也是國內建材行業首份以低碳發展為主題的白皮書。
小規模生產線亦能突圍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等五部門聯合發文,對包括水泥工業在內的重點領域明確節能降碳的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2021年版),并強調穩妥有序推動節能降碳技術改造,切實避免“一刀切”管理和“運動式”減碳,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提及節能降碳,很多人將目光鎖定在一些大型生產線上。但實際上,小規模生產線也有能力突破重圍,達到能耗要求。
“生產線能效水平與窯線規模沒有必然關系。”李葉青表示,從當前水泥熟料生產工藝分析,水泥熟料生成熱耗,大概在420kcal/kg.cl;其中窯頭窯尾廢氣,以及產成品帶走的熱量在200kcal/kg.cl至260kcal/kg.cl左右;回轉窯、冷卻機、預熱器、分解爐和三次風管等散熱造成的熱量損耗在50kcal/kg.cl至100kcal/kg.cl,熟料帶走熱量20kcal/kg.cl至30kcal/kg.cl。“無論是萬噸線還是千噸線,過程基本一樣,生產線規模大小并不是能效水平的決定因素。換言之,技術是核心,而不是大小。”
而從某些方面上來說,小噸位生產線更容易大放異彩。“大的生產線系統不一定是最好的,能效也并不一定高;其次,各個地區的需求不一,在一些偏遠、需求量小的地區,小規模生產線更具有用武之地,大噸位生產線即使投建也很容易被空置。”李葉青說,“此外,小規模的水泥生產線周邊替代燃料的使用率更高,更充足,也更容易降低碳排放水平。”
作為中國水泥企業海外投資回報率最高的生產線,華新在經濟規模生產線的建設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此前,在“一帶一路”沿線,華新建設了眾多的生產線,但體量都不是很大。“我們做的都是日產2000噸、3000噸、4000噸左右的生產線,當地市場就這么大,運轉率也都非常好,我們應用了新的技術,能耗也很低。”
對于小規模生產線的未來發展,李葉青有自己的看法:“再過2至3年,我們能看到會有日產2500噸以下小規模生產線的能耗指標排在前列位置。”
華新未來5年經濟增長點不在水泥主業
華新始創于1907年,被譽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近年來,雖然主力工廠地處湖北,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災區,但華新很快從疫情困境中實現業績復蘇,并提出5年倍增的發展計劃。作為一家老牌企業,水泥營收在華新的業務收入中占據決定性地位。外人看來,華新5年倍增的主力應該是水泥產業。但李葉青給出了令人出乎意料的答案——未來5年華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會在水泥領域。
“除了并購,未來5年我們的國內水泥產能只有縮減不會增長,目前國內水泥需求量并不是十分高漲,增長率也基本上設置為0。換言之,華新收入倍增的目標將主要靠非水泥產業的增長來帶動。”李葉青表示,華新將以提升效率為目標來拓展水泥產業,包括上下游產業、環保工業及水泥工業整合等內容。“我們希望通過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實現整體規模和業績的翻倍。”
一定程度上,這也代表著整個水泥工業的水泥發展方向。從現狀來看,目前水泥工業的現代化程度很高,集中度也很高,但其上下游和其他相關產業卻還處在小散亂、集中度較低的過程。華新布局骨料、混凝土、新材料等新領域,逐步推動用現代化、規模化、綠色新產業代替傳統行業,同時實現了業績穩定增長。
協同處置不再星星點點
今年6月28日,中國證監會網站發布修訂后的上市公司年度報告和半年度報告格式準則。本次修改重要變化之一,是將與環境保護、社會責任有關內容統一整合至“第五節環境和社會責任”。隨著時間的發展,水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越來越重要。
對于水泥企業尤其是水泥上市公司來說,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方面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典型體現,也是降低能耗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水泥窯協同處置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對此,李葉青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推廣協同處置費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技術儲備不充分,二是市場驅動力不大。過去行業都在追求規模和產能發揮率,但協同處置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產能發揮,所以市場驅動力不大;也正因為市場驅動力不大,所以就沒有太多技術儲備。”
圖為行業能效“領跑者”企業之一的華新西藏公司山南工廠。張力峰/攝
近年來,華新充分研究廢棄物特性,結合水泥窯系統自身的工藝優勢,利用水泥窯開展協同處置。2020年,華新旗下7家水泥熟料工廠入選工信部重點用能行業能效“領跑者”,其中信陽公司可比單位熟料綜合能耗91.75kgce/t,熟料熱能替代率達到31%,單位熟料化石燃料熱耗低至590kcal/kg.cl,位居領跑者榜首。
李葉青表示,要想更好地發揮水泥窯協同處置的作用,行業需要闖過“三關”,分別是政策關、技術關和經濟關,“三關”必須相互匹配。國家發改委此次發文明確包括水泥工業在內的重點領域明確節能降碳的能效基準水平和標桿水平,是很大的政策驅動。“在政策驅動下,水泥廠和水泥從業人員都會去考慮,怎樣才能達到、優于這個指標,這對協同處置是一個很大的促進。”也正因為有了政策的驅動,社會資本會投入相關技術的研發和裝備的推廣工作,技術上也能有儲備;有了技術儲備,才有應用市場。在煤價高企的當下,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替代燃料的比例會大幅度增長。
水泥產業很快會進入能效時代,帶動協同處置不再星星點點式布局,而是遍地開花,為服務社會大局作出貢獻。“未來10年中國水泥工業的協同處置比率將會有大幅度增長。”
創新發展永不落幕
“華新能夠活114年,核心的就是兩條,一是創新,二是發展。”李葉青表示,華新不斷在推進體制創新、技術創新、商業運營模式創新,保持與時代同頻,不斷轉型發展。
近20年來,在中國水泥產量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5%的背景下,華新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復合增長率連續20年保持近25%。華新也從一家地方性水泥工廠,發展成為在全國10余個省市及海外擁有250余家分子公司,涉足水泥、混凝土、骨料、環保、裝備制造及工程、新型建筑材料等領域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的全球化建材集團。今年,在“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華新以702.69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榜單第80位。
在“雙碳”目標的驅動下,華新將綠色低碳作為可持續發展戰略之一。今年8月份,華新主動提出,到2030年,公司單位產品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70%以上,替代燃料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以上。通過大力拓展水泥一體化業務及高新建材業務,不斷降低主營產品碳排放強度。
未來,華新將在替代燃料、替代原料、熟料利用系數、燃料效率、低碳熟料開發、能源利用率、綠色礦山、新型能源開發利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等領域持續加強技術攻關,為水泥行業持續發展貢獻力量,爭做中國“碳中和”道路上的行業領跑者。
在此基礎上,李葉青也給水泥工業創新發展提出了3條建議,首先,要大幅度降低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其次,加快水泥工業和數字化的“擁抱”速度。最后,要加快研發吸碳、固碳的新材料。
今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雙碳”發展的里程碑之年。隨著水泥工業加快進入效率時代,行業內轉型升級的步伐越來越快,大型企業將會占據優勢,小規模生產線也并非無用武之地。未來發展如何,端看企業自身。在這一點上,華新也許就是榜樣。
中國建材報記者:劉芳芳 韓鳳鳳
責編:張文齋
校對:張健
監審:陶璐璐
熱門排行榜
聯系我們
建材報微信公眾號 |
建材報小程序 |
電話:010—57811387(辦公室) 郵箱:zgjcbzbs@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