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综合69激情综合,337P粉嫩日本欧洲色噜噜,欧美性狂猛xxxxxbbbbb,熟妇午夜网址

為先進制造業提供充足“糧草”

——訪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傅正義

2021-11-26 16:12:17

2.jpg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于11月18日公布了2021年院士增選結果。其中,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首席教授、材料復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傅正義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日前,《中國建材報》記者對傅正義進行了專訪。

  記者:傅院士您好,首先祝賀您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新材料領域的權威專家,這不僅是您個人的榮譽,也是材料界、材料行業的驕傲。材料學科是武漢理工大學的傳統優勢學科,請您談談自己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以及對此次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感想。

  傅正義:我個人的成長得到了學校、原國家建材局、各有關單位眾多領導和前輩及同事們的關心支持。我求學在華南理工大學,1987年從華南理工大學無機非金屬材料碩士畢業后,進入武漢理工大學工作,一路從講師、副教授到教授、博導至今。

  這里我重點談談武漢理工大學和原國家建材局對我的支持。長期以來,武漢理工大學材料學科形成了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總結為“團結、合作、專注、創新”,這為我的科研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支撐條件。以老校長袁潤章老師為帶頭人的材料學科的前輩們尤其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所以我20多歲的時候就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863項目,30多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的支持,并被選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這些重要的發展節點,是我能夠快速成長的關鍵。原國家建材局老領導張人為局長、黃書謀副局長經常關心我,科技司和相關部門的領導更是親力親為指導和幫助我。我在1990年第一次去美國深造、1996年獲得中國硅酸鹽學會青年科技獎、1996年獲得第一個部級獎勵和1997年獲得第一個國家級科技獎勵,都是在原國家建材局科技司的全力支持下實現的。我從內心深深地感謝原國家建材局各級領導和朋友們。

  記者:新材料被譽為產業的“糧草”和科技進步的基石。您如何看待新材料對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的影響?

  傅正義:材料是所有產業發展的基礎。而新材料是制約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制造業的關鍵所在。我國遭遇的各種“卡脖子”難題,其實就是材料問題沒有解決,比如集成電路的芯片材料、大飛機用的復合材料、發動機用的耐高溫材料等。近年來,隨著媒體高頻率報道,大家對材料科技的認知不斷普及、提升,各高校的新材料學科建設和各地各領域的新材料地位也日益加強和提升,新材料產業持續壯大,國內諸多“卡脖子”難題正在被陸續攻克。我相信,隨著投入和研發力度持續加大,將有越來越多的高性能新材料涌現,為我國現代制造業、高科技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糧草”。

  記者:公開資料顯示,高性能陶瓷與陶瓷基復合材料是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因為在上述領域的卓越貢獻,您此前就當選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世界陶瓷科學院院士、美國陶瓷學會會士、歐洲陶瓷學會榮譽會士。請介紹一下,您在該領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應用效果及前景如何?

  傅正義:我的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高性能陶瓷原料,二是民用高性能陶瓷材料,三是軍用高性能陶瓷材料。

  我國的高性能陶瓷原料很多還需要進口,有些用于國防領域的陶瓷原料,還被發達國家封鎖和禁售。我們研究了多種高性能陶瓷原料,為制備多種高性能陶瓷材料和陶瓷基復合材料提供了關鍵原料支撐。

  我們研制了多種高性能陶瓷與復合材料,廣泛應用于電子、化工、冶金、輕工等現代工業和高技術產業,有的是替代進口產品。

  我們研發了多種特種陶瓷復合材料,在國家多個重大、重點項目中實現了應用。

  記者: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明確提出了“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高性能的新材料是促進碳減排的重要載體。請問您的研究成果對“雙碳”戰略實施有什么積極意義?

  傅正義:我的研究成果對“雙碳”戰略的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我和團隊重點研發多種多功能陶瓷復合材料,這些材料作為電極、催化載體、功能層等,可以直接應用于新能源技術與裝備;其次,我和團隊多年來重點研究如何減少高性能陶瓷制備過程的能源消耗,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些都將對“雙碳”戰略實施發揮積極的推動作用。

  記者:對當前我國新材料產業規劃及其高質量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傅正義: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提出“四個面向”(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一個時期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勵著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第一,新材料產業要遵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面向”的總體要求,加強頂層設計,在宏觀戰略上做好總體規劃和布局。

  第二,要盡快形成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開發的協作科技鏈,加強大學基礎研究與技術創新、企業工程化技術突破的相互協同。優化重組和聯合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形成能解決重大科學與技術問題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成科技平臺。

  第三,要加強原始創新,過去我們都是跟在外國人后面跑,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升,我們在有些領域要敢于并實現“領跑”。

  第四,要有超前意識的科技布局,不能總是臨時抱佛腳,遇到問題才急著去解決。

中國建材報記者:閻友華

責編:丁濤

校對: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