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二十載 使命在肩正揚帆——寫在中材科技成立二十周年之際
時光的腳步輕舞飛揚,時間的饋贈顯示力量。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大歷史節點,歲月的篇章也迎來了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周年的重要生日。
二十年篳路藍縷,二十年風雨兼程;二十年守正創新,二十年跨越發展。大國新材征途漫漫,攻堅克難志士慷慨!
20年來,中材科技始終不忘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和經濟使命,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戰略引領、堅持改革創新,堅定不移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始終不忘公司成立之初中國建材集團賦予的發展新材料產業的使命,通過改制、重組,轉換經營機制,與資本市場接軌,逐漸形成“價值型、創新型、國際型”的三型企業定位,重塑以南京玻纖院、北京玻鋼院、蘇州非礦院為依托的特種纖維復合材料創新平臺,打造以玻璃纖維、風電葉片、鋰電池隔膜等為代表的產業平臺,公司經濟效益屢創新高,品牌價值日益凸顯,市場整合能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中國建材集團新材料產業骨干企業。
20年來,中材科技實現了高速增長,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自2001年創立到2006年公司股票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的第一個五年發展期,總資產復合年均增長率32.4%,收入翻了兩番;上市以后公司繼續保持穩健發展,又經過兩個五年發展期,公司總資產和成立之初比增長了近30倍,收入增長40余倍;2016年通過資產重組,泰山玻纖加入中材科技大家庭,進一步壯大了公司規模與經濟實力,至第四個五年發展期末,公司經營業績有望取得新的突破,達到新的高度。20年的成績單證明,公司不負歷史使命,為集團新材料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0年來,中材科技踐行創新發展,貢獻國之大才。公司發揮國家級科研院所既有的人才技術優勢,在繼續承擔國家重大工程新材料研制、推動行業科技進步、發揮創新國家隊的同時,積極探索科研成果產業化,培育主導產業,在挑戰中革弊求新,在機遇中創新突破,做到了科技創新、產業經營雙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從院所培育的產業種子起步,發展成為集團新材料產業的主力軍,從為行業提供技術服務為主,到集團科技創新的排頭兵,從亟待轉型的科研院所轉制企業,到集團改革發展的先鋒隊,這條路,我們走成功了。
筑 夢
改制設立 使命破題
時光倒回到20年前,迎著新世紀的曙光,一群人,一個夢,一起走……
2001年的早春三月,為整合內外部資源,加快集團產業發展,中國非金屬礦工業(集團)總公司啟動集團內部第一輪資產重組,集團總經理譚仲明親自擔任改制領導組組長,全面領導集團第一家股份公司的籌建工作,時任中非集團副總經理周育先兼任集團改制辦副主任,具體負責參與改制企業的重組工作。
重組設立的過程就是資產業務梳理、產權關系規范的過程,是協調平衡、構建共同發展夢想的過程,是破解難題“解扣”的過程。在集團和上級有關部委的支持下,周育先領導的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籌委會,在9個月的時間里,在中介機構考察選擇、資產重組方案的確定、財務審計、資產評估、國有股權管理方案的制定、股份公司設立審批等方面緊鑼密鼓地開展了大量艱苦、緊張、細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制定資產重組方案是籌委會的核心工作。經過反復與各相關單位研討和磋商,籌委會認真聽取各層級干部員工的意見建議,歷時一個半月先后設計了十幾套重組方案,最后決定由中國建筑材料工業建設總公司作為主發起人,以南京玻璃纖維研究設計院、北京玻璃鋼研究設計院、蘇州非金屬礦工業設計研究院三家國家級科研院所的資產、核心業務投入到股份公司;南京彤天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發起人將其持有的與上述核心業務相關的股權注入到股份公司。
在審計與評估的基礎上,籌委會編制了2萬多字的商業計劃書,并進行了十幾場發起路演,最后,邀請南京彤天科技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華明電光源工業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北京華恒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四家戰略合作伙伴,與建設總公司一起發起設立中材科技,并于2001年9月20日召開了發起人大會,簽訂了發起人協議。
2001年12月28日,對于中材科技來說是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中材科技正式取得國家工商總局頒發的營業執照。從這一天起,中材科技承載著集團發展壯大新材料產業的使命,承載著三家科研院所全體干部員工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與向往,開啟了全新的創業發展征程。
夯 基
調整優化 上市發展
2006年11月20日上午9點30分,在各方來賓和公司干部員工代表的見證下,時任中材科技董事長李新華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敲響了公司A股股票上市的鐘聲。這鐘聲,不僅表明中材科技從此正式實現與資本市場的對接,更是表明,中材科技完成了內部二次調整、整合,以清晰的戰略布局、規范的治理結構的新形象邁入發展的正確軌道。
新誕生的中材科技首先要破解的是如何發展的問題。通過集團第一輪的資產、業務整合,中材科技承繼了原南京玻纖院、北京玻鋼院和蘇州非礦院三家國家級科研院所近半個世紀的深厚積淀,具備良好的發展基礎,但同時也存在業務規模小、資源分散、發展方向不一致、協同效應不顯現等眾多問題。“打鐵還需自身硬”,公司要發展,首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體系,資源才能形成合力,步調才能一致。
2004年,在集團的支持下,公司領導爭取到了寶貴的上市時間窗口期。8月20日,中材科技在北京召開上市專項工作會議,確定上市工作計劃,全面啟動公司上市工作。
啟動上市工作,對公司意義十分重大。公司管理層清楚,上市解決的是公司發展快慢問題,而上市籌備工作本身則是解決公司長遠發展問題的契機,也正是在上市籌備工作的過程中,公司完成了第二輪的內部調整、優化。通過一年多的高強度工作,規范法人治理結構,制定整體發展戰略,倡導“誠信、尊重、創新、高效”的核心價值觀,優化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統一廣大干部員工的思想,在“中材科技是一家”下推動內部改革,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推進主導產業的建設與發展,解決了轉制院所各自獨立發展所面臨的研發資源分散、產業規模小、資金緊缺和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
特別值得銘記的是,為實現公司上市的目標,2005年3月,南京玻纖院注銷法人主體成為中材科技經營母體,作為一家擁有60余年建院歷史的國家級知名科研院所,為中材科技改制設立、上市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006年9月11日,中材科技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申請獲中國證監會審核通過;2006年11月20日,中材科技首次公開發行A股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兩年時間里,裝滿了“中材科技人”的努力、拼搏與感動……
騰 飛
戰略聚焦 培育龍頭
在集團做大做強非金屬材料制造業的戰略引領下,中材科技積極探索轉制科研院所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三家院所的整體改制重組,構筑了中材科技特有的“非金屬礦物材料——特種玻璃纖維及制品——纖維復合材料”上中下游既完整又關聯的技術鏈和產業鏈結構,凸現了中材科技的技術創新能力、核心競爭能力和品牌優勢,為中材科技由科研院所向現代科技型企業的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
成立以來,中材科技致力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優勢的行業高端產品的產業化建設。2004年10月,依托北玻院多年航空航天氣瓶的研發制造技術,復合材料壓力容器項目正式啟動,開啟了公司科技成果產業化探索、實踐的第一步;2006年后,利用上市募集資金投資汽車復合材料、高溫過濾材料和玻璃微纖維紙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作為中國萬噸級玻璃纖維池窯拉絲成套技術與關鍵裝備的供應商,先后設計建設了20余條萬噸級玻纖池窯拉絲生產線,為行業企業節省投資25億元人民幣,為國家節約外匯近3億美元,為我國玻纖工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中材科技產業發展的路上,2007年蘇州工作會議意義重大。當時公司產品有幾百種,但營業收入過億元的卻很少。科研院所轉制企業怎么做產業?這是公司面臨的另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蘇州工作會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召開的。會上,李新華董事長明確提出集中優勢資源發展主導產業的理念,改變“灌木叢”式產業現狀,培育“參天大樹”產業生態。會議研究確定了公司上市后3年產業發展規劃,明確風電葉片、高壓氣瓶、高溫過濾材料等主導產業方向,從此公司產業發展形成新格局。
2005年6月28日,中材科技(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州有限)工廠在蘇州工業園區奠基,標志著中材科技第一個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車用高壓復合氣瓶生產線開工建設。這個項目凝聚著一代中材科技人的心血,從項目建設地遴選、裝備選型、工藝布局、作業標準制訂等各環節,總部主要領導都與項目團隊一起反復進行沙盤推演,制訂出最優方案。2007年項目建成投產,目前蘇州有限已經發展成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復合材料氣瓶制造服務提供商,產品涵蓋工業氣瓶、車載CNG氣瓶、燃料電池氫氣瓶及系統、加氫站氣體儲運裝備等,為國內外知名汽車制造企業和能源公司提供配套服務。
蘇州有限的創立和發展,為中材科技的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型、公司制發展創造了成功案例和模式,樹立了標桿,更為公司今后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培養輸送了一批產業領軍人才。
圖為中材葉片阜寧公司二廠全景。
2007年6月,中材葉片注冊成立,在氣瓶產業化探索實踐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公司第二個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正式啟動。從一開始,公司就用新機制給予葉片產業更多獨立發展的空間,“筑圍墻、拉電網”是為建立有別于科研院所的企業化經營理念與文化,而更加強調的是構建規范的管理體系、完備的研發體系和高效的制造體系。
葉片產業從北玻院一個項目部起步,到中材葉片設立時還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市場后進者。但隨著首套Sinoma40.2-1.5MW新產品投放市場,立刻得到了客戶的廣泛認可,迅速成為市場的引領者。從此,公司葉片產業邁入發展的快車道。目前,中材葉片已經擁有江蘇阜寧、河北邯鄲、江西萍鄉、甘肅酒泉、吉林白城、內蒙古錫林及興安盟七大生產基地,具備年產10GW以上風電葉片生產能力,累計實現銷售近65GW,連續十年穩居行業市占率第一,“SINOMA”品牌風電葉片在全球六大洲、23個國家穩定運行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迎風而動的葉片,提供了中材科技第一階段高速發展的強大動力!
跨 越
內生外延 挑戰新高
“十二五”以來,公司發展已經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也出現了許多不確定影響因素,面臨更多挑戰。
“不拘往事,總是往前看。”中材科技董事長薛忠民在接受《中國建材報》記者采訪時說。一代一代中材科技人不忘初心、接力向前,不斷超越自我,追逐公司發展新夢想。
2016年4月,在原中材集團部署下,中材科技實施完成并購泰山玻纖重大資產重組工作,實現了玻纖復合材料產業鏈整合,公司也成為擁有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集群及全球知名品牌的上市平臺。
圖為泰山玻纖廠區鳥瞰圖。
泰山玻纖加入中材科技后,堅守玻纖主責主業,堅持做強做大做優,隨著這幾年的持續高強度投入,滿莊新廠區完成全面建設,鄒城老基地完成升級改造,目前玻纖產能120萬噸/年,為全球三大、中國兩大玻璃纖維制造企業之一。長期以來,泰山玻纖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發了自主產權的節能環保和高性能玻璃配方、大型池窯設計及建造、自動物流等核心技術,引領行業進入“智”時代;攻克了多項“卡脖子”難題,形成了5G用電子級低介電玻纖、扁平玻纖、超細電子紗和超薄電子布、耐堿玻纖等高端產品,站穩于世界玻纖工業的前沿。
在優秀的管理團隊帶領下,快速發展中的泰山玻纖持續創造優異的經營業績,進一步壯大了公司經濟規模,提升盈利能力及核心競爭力,成為中材科技重要的產業平臺,助力中材科技實現第二階段的跨越式發展。
2012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興起,懷揣新能源、新材料的產業夢想,南京玻纖院以自有的PTFE膜生產制造技術為基礎,研發、培育鋰電池隔膜產業。2016年3月,公司設立中材鋰膜有限公司,在山東滕州籌建鋰膜一期項目;2019年8月,增資湖南中鋰取得60%控股權;2019年12月與法國ESSOP等合資設立專業的鋰膜裝備公司。近幾年來,鋰膜產業進一步明確“一體兩翼”發展路徑,從科研成果的小試、中試到工程化和產業化示范,已經遞進到產業規模化擴張階段,產能規模和綜合能力躍居國內行業前列。
鋰電池隔膜產業是公司重點培育和發展的主導產業,承載著中材科技發展的新夢想。當前已經在山東滕州、湖南常德、湖南寧鄉以及內蒙古呼和浩特布局了四個生產基地,覆蓋了國內外主流鋰電池客戶市場;擁有國際先進的濕法隔膜制造裝備及領先的技術研發能力,具備5至20μm濕法隔膜及各類涂覆隔膜產品。
未來,隨著“十四五”規劃的逐步落實,公司鋰膜產業必將以更優的品質、更好的服務、更強大的能力為我國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也必將托起中材科技未來發展的新夢想!
致 遠
立破并舉 守正創新
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融合,是鏈接科技與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環節。中材科技的創新基因源于三大知名科研院所60余年核心技術資源和人才優勢的傳承,在20年的發展中得到發揚光大。
創建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南京玻纖院和北京玻鋼院是服務于國家“兩彈一星”戰略工程而成立的國家級科研院所,長期以來為我國國防軍工配套、行業技術進步和新材料產業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開創了我國萬噸級池窯拉絲成套技術與裝備,誕生了我國第一塊玻璃鋼板,為我國國民經濟與國防建設諸多領域創造了多項“共和國第一”;蘇州非礦院是新中國成立后誕生的第一支非金屬礦專業設計研究隊伍,1959年成立以來,已經發展成集試驗研究、工程設計、總承包(EPC)、裝備研制與集成、高性能礦物材料加工為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正是有了這三家分別領銜我國特種玻璃纖維及制品、玻璃鋼、非金屬礦開發及深加工領域的科研院所的加入,中材科技從成立之初就自帶創新基因。
時至今日,在集團和廣大股東的支持下,中材科技以戰略為引領、以技術為支撐、以資本為紐帶,專注于特種纖維復合材料領域,圍繞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培育發展主導產業,實現了高速發展,資產、收入都取得了百倍增長。20年的發展歷程中,中材科技發揮非金屬礦物材料—玻璃纖維及制品—復合材料的完整產業鏈條的優勢,形成應用基礎研究—工程化技術研究—產業化技術研究的研發創新體系,為我國玻璃纖維、復合材料、非金屬礦物材料等新材料產業技術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中材科技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四個面向”為指引,強化總體設計和布局,持續加強研發經費投入,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相關部委重大專項、發改委、工信部強基工程等重要科技項目,研發方向覆蓋航空、航天、船舶、電子、新能源等應用領域,攻克多項核心技術、創新產品取得應用突破,實現了我國重大科學工程、重點裝備用基礎材料的自主保障,為破解“卡脖子”材料作出重要貢獻。同時,公司在知識產權、標準制修訂、科技獎項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累計擁有有效專利1070項,其中發明專利437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00余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6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中國專利金獎1項、銀獎1項。持續的科技創新,為公司產業發展提供了新動能。
20年來,中材科技走出了一條科研院所探索實踐產業化發展成功之路,形成了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反哺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成長為纖維復合材料行業領軍企業。
展 望
初心如磐 新途啟航
20年前,懷揣材料報國夢想,立志通過產業發展和資本運作做優做強做大集團新材料事業。一路翻山越嶺、爬坡過坎,20年后的今天,已經實現了遠超當年愿景的成績:
公司經營業績持續增長。今天,中材科技深耕新材料、新能源領域,主導產業更加突出,經營業績屢創新高,成為集團新材料業務板塊的主力軍。
公司國企改革縱深推進。今天,中材科技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施行超額利潤分享,嘗試混合所有制改革,用足用好改革工具箱,成為集團改革發展的先鋒隊。
公司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今天,中材科技攻克國家“卡脖子”材料技術,多項創新產品取得應用突破,創新孵化多領域開花,成為集團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公司黨建經營深度融合。今天,中材科技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始終將國企責任勇挑在肩,在探索實踐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上深耕細作,將黨委領導作用嵌入日常工作,黨建工作已經成為企業改革發展的主心骨和頂梁柱。
公司集體個人共同成長。今天,中材科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集團文化理念,傳承企業優秀基因,重視員工思想引領和能力培養,在企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實現員工成長、利益共享,誕生出一批獲得集團、省部級乃至國家獎勵的企業家、科技人才和技能工匠,人才強企已經成為公司改革發展的共識和保障。實踐充分證明:
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才能夠保證公司改革的發展方向;只有堅持集團戰略引領,才能夠保證公司聚焦主責主業;只有堅持深化國企改革,才能保證公司持續激發發展活力;只有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才能保證公司持續提升核心競爭力,只有堅持人才強企導向,才能保證公司基業長青;只有堅持文化頂層鑄魂,才能使公司的品牌和軟實力不斷提升,最終使得中材科技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
新起點標注新方向,新時代呼喚新業績。自2001年成立以來,公司第一個5年實現營業收入從1.5億元到6億元的增長,第二個5年實現營業收入從6億元到25億元的提升,第三個5年實現營業收入從25億元到180億元跨越。面對未來,公司已經制定更加宏偉、更具挑戰性的“十四五”規劃目標。
新時代孕育新機遇,新事業賦予新使命。2020年我國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必將極大地提振一直深耕于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中材科技進一步發展主導產業的信心與決心。
新產業積聚新動能,新能源點燃新引擎。面對未來,公司將圍繞新能源、新材料、節能減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聚焦特種纖維、復合材料、新能源材料三大賽道、以“做強葉片、做優玻纖、做大鋰膜”的產業發展思路,集中優勢資源大力發展主導產業,拓展國際化道路,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站在“十四五”新的歷史起點,航向已定,航程已啟。面對未來,中材科技充滿信心,斗志昂揚,也必將迎來更加輝煌的明天!
中國建材報記者:王翌 通訊員:解玨茜
責編:丁濤
熱門排行榜
聯系我們
建材報微信公眾號 |
建材報小程序 |
電話:010—57811387(辦公室) 郵箱:zgjcbzbs@126.com |